7项中标,一睹为快!
近日,2022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中标7项,其中决策咨询项目重大项目1项,规划项目一般项目2项,规划项目青年项目4项。
重大项目
“健全首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研究”
(于小植教授)
北京是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初创到发展壮大,从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政权到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北京拥有大量体现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既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如何保护、传承并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然而,目前,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传播样态单一”“内容同质化”“叙事路径单一”等问题。因此,本项目基于北京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从“保护模式创新”“传播模式创新”“文旅模式创新”与“资源布局创新”四个角度,研究如何健全首都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的相关问题,旨在提升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一般项目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韵律语体研究”
(骆健飞副教授)
本项目以冯胜利、施春宏(2021)提出的“韵律层级”为框架,以冯胜利、刘丽媛(2020)提出的18条“体原子”为研究基础,对韵律系统中具有区分语体属性的韵律特征及其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对汉语中能够调节交际距离、具有语距功能的韵律形式进行发掘和总结,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最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韵律语体教学方案,以开展韵律语体教学。本项目首先对韵律系统中具有语距功能的韵律形式进行梳理;其次通过语料分析、问卷调查、个案跟踪等方法,考察汉语学习者的韵律语体习得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习得情况确定韵律语体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韵律语体教学方案。
“三晋法家‘商申慎韩’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孙亚鹏副教授)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战国中后期的三晋法家典籍《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简称“商申慎韩”)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研究情况。通过对海外研究资料(以英文文献为主)的搜集和整理,从翻译研究(包括译文细读和思想负载词研究两个方面)、思想阐释和传播接受三个维度入手,勾勒出域外汉学家对于三晋法家“商申慎韩”研究状况的全景图;分析体会西方学者对于传统法家典籍接受和阐释的研究进路,在中西激荡中辨伪存真,既欢迎“他者”的多元阐释,又对有意识的误读和偏见加以纠正,同时对中西“法”思想互通互证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拟探讨法家典籍译介“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提倡译本研究和政治、法理研究并举的研究方法,以改变典籍翻译的单一的语言学视角。
青年项目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
非洲形象研究”
(胡亮宇博士)
新中国成立后,在“万隆精神”的指导下,中国与非洲彼此扶助,相互守望,成为战后世界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冷战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非之间的长期经济援助和文化交往,为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亚非拉”这一特有名词也成为一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关系亦发展出新局面,二者间的镜照、理解与想象也随之一变。本项目拟将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包括文学、电影、影视剧、网络文化中以非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跨媒介文本和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非洲在当代中国的想象和再现。通过文化研究的方法,对重点文本和文化现象进行考察,由此探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对世界的感觉、书写和想象的历史性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新的全球化形势之下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词表研究”
(李加pan博士)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留学中国计划”的开展推动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升级优化,学历生比例不断增高,学科分布愈加合理。国际中文教育长期以来多侧重于对学习者通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关注高水平中文学习者,尤其是来华攻读学位的二语者的学术语言能力。本项目将在构建大规模学术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开发通用学术汉语词表与专门学术汉语词表,并探讨学术汉语词汇的语体特征,以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通用学术汉语教育,为学生能力与教师需求之间搭建衔接的桥梁,为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提供可行性路径。
“汉语学习者自然阅读过程中
词切分机制研究”
(药盼盼博士)
西方字母语言阅读者在自然阅读过程中,是通过词间空格(或者词头/词尾标记)对文本中的词进行切分。不同于西方字母语言,汉语中不存在明显的词边界标记。在实时阅读汉语过程中,汉语阅读者对连续字符串的切分不能依靠词间空格进行,而是通过词切分和词识别同时进行的。本项目拟针对汉语这一特异性,系统探究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加工汉语过程中,阅读和词切分的认知机制。具体来讲,本项目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汉语学习者在自然阅读过程中是如何对连续字符串进行词切分的?汉语学习者实时阅读的加工单位是什么?汉语熟练度的增长对于汉语学习者实时阅读的加工单位有何影响?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考。
“晚清民国京郊地区
方志见载方言语词类纂与研究”
(游帅博士)
本项目通过对晚清(以道光为上限)民国时期京郊地区方言志、风俗或风物志、物产志等文献中记载的方言语词进行耙梳纂集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开展系列后续语言学研究,考察其中的传承词、变异词、借用词及其与现代汉语的比较,包括哪些进入现代汉语普通话,哪些保留在当地方言以及哪些已经消亡,并探讨其演变竞争机制。与此同时设置方言词语考源系列专题,对于一批语源不明或存疑的方言词语从多个视角进行切入,立足文献,开展考源工作。该项研究旨在进一步发掘京郊方言的语言资源价值,并为汉语历史词典、北京话词典的编纂等系统工程提供新材料、新认知,更好地发挥京郊方言对于沟通现代北京话与近代汉语的津梁作用。
重 点 推 荐
迎接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勇担使命再出发!
刘利校长深入教师教育学院,领学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明对话,让世界眼光领略中华古越
出品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来源 | 科研处编辑 | 徐媛媛
嘿,朋友,一起为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小联合国”
点个在看